仔猪在断奶后7~10d易出现严重的腹泻,严重影响仔猪发育。本文分析了该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供读者参考。
1病因
1.1应激反应
应激因素在仔猪断奶后腹泻问题出现的诸多致病因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例如,母仔分离带来的应激,断奶后仔猪脱离母猪开始独立生活,由于缺少了母猪的保护,加上重新并窝后,仔猪间相互撕斗,加上温度、环境的变化,难免会引起仔猪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问题的出现;日粮改变带来的应激,断奶之前仔猪以母乳为主,饲料为辅。而断奶后完全要从饲料中吸取营养。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为主,不含淀粉和纤维。而断奶后仔猪离开母乳,不能从母乳中获得蛋白质,而是来源于饲料中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淀粉和多糖为主,不含乳糖,脂肪含量低,并在饲料中含有仔猪几乎不能消化的粗纤维,因而使得仔猪发生腹泻。
1.2致病菌感染
仔猪断奶后,可导致仔猪腹泻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传染性肠胃炎等,此类疾病防治不到位,也可导致仔猪腹泻问题的出现。
1.3猪机体本身的免疫力
就仔猪而言,体内各器官系统正步入成熟期,机体各免疫系统有待完善。仔猪断奶之后,由于一系列精神、环境、饲料等因素的影响,使着原本就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更有所降低,降低了其疾病抵抗能力,一旦遭受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传染性肠胃炎等等致病菌侵入,必将导致仔猪腹泻问题的出现。
1.4胃肠道酸性环境
断奶前,仔猪主要是吃母乳,母乳进入胃肠道后,会分解成乳酸,使胃肠道pH值较低,呈酸性环境。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了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2治疗措施
临床治疗以全身治疗配合对症治疗为主,条件允许的养殖舍,有仔猪腹泻症状出现后,可立即对其做药敏试验,选择有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条件不允许的,可直接使用鼎尖红弓链、痢菌净等药物进行尝试治疗。治疗期间,腹泻严重伴有脱水症状的,应该立即补液治疗,即可用10%葡萄糖盐水10ml、地塞米松2ml、10%维生素C2ml,加入适量抗生素进行腹腔注射或用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水m1的等渗溶液进行口服补液,延长抢救时间。
3预防措施
3.1哺乳期加强仔猪饲养管理,为其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处在哺乳期的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补给日常突出。此时,必须要加强护理工作,为其营造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增强仔猪体质,提高其疾病抵抗能力。期间,作为仔猪营养补给重要来源母猪,也应该受到重点保护。建议可在产前1~2周的时间内,可尝试在饲料中添加如下药物——阿莫西林(每t饲料添加g)、环丙沙星(饲料添加g/t)等等,可有效提升母猪体质,起到哺乳期增强仔猪体质的目的。
3.2肌肉注射补铁剂,健全肠胃消化系统
处于健全肠胃消化系统考虑,仔猪于出生后的3d,建议开始注射补铁剂——牲血素和亚硒酸钠溶液各1ml。7d之后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天津正大、L、或使用SC28,诱食仔猪吃食。这样可确保仔猪断奶之前这段时间,肠胃系统得到有效加强和健全,如此断奶之后可降低病发腹泻的机率。
3.3循序渐进、逐步断奶
仔猪断奶不要太突然,避免造成不良的应激。较好的方式是白天母仔分开,到了晚上合并,给仔猪2~3d的断奶适应时间,逐渐适应断奶后的生活习惯。开始断奶母猪赶走之后,仔猪可现在原分娩床内滞留3~5d,逐渐过渡到保育状态,如此可有效减缓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
3.4配置专门的仔猪断奶饲料,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
仔猪断奶后不能立即使用育肥饲料,避免变更饲料带来应激导致腹泻问题出现。根据此阶段生长发育特点,此时仔猪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尤其是粗蛋白要严格控制在19%之内。调配好的饲料,要严格控制饲喂量及次数。尽量少喂、勤添,中间间隔时间控制在4h之内。
3.5保育舍提前清洗,彻底消毒处理
仔猪断奶开始转入保育舍之前,必须要对保育舍内外环境进行及时的清扫,彻底的清洗。之后,使用浓度为1∶倍复合酚喷雾消毒处理。之后7d,方可于舍内转入断奶仔猪。仔猪转入保育舍之后,必须要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每周至少1次消毒。所用消毒药物必须对猪只皮肤无刺激性,或者是很少的刺激性。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严禁使用凉水冲洗圈舍,尤其是在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冷热应激很容易引起仔猪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