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疾病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疾病
疾病饮食

慢性便秘,怎么办

前言

慢性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疾病。我国以社区为基础的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达15%~20%,84岁及以上可达20.0%~37.3%,患病率随增年龄增大而增加。老年人慢性便秘如此常见,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处理。

首先,我们先明确什么是慢性便秘——慢性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病程至少6个月。

老年人慢性便秘不良影响

便秘本身并不会产生致命性危险,但老年人慢性便秘如不能有效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1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便秘排便时费时费力,腹压增高,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2

诱发粪石性肠梗阻、肠穿孔

粪便长时间停滞在肠道,水分被吸收,粪块变硬,甚至形成“粪石”,可堵塞肠腔导致肠梗阻,长时间压迫肠壁可形成肠壁溃疡,甚至导致肠穿孔而发生粪汁性腹膜炎,可危及生命;

3

诱发缺血性结肠炎

便秘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便秘造成肠腔压力增高,致肠黏膜血供减少,诱发缺血性结肠炎;

4

增加结肠癌风险

便秘时粪便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导致粪便中各种致癌物质浓度升高,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

老年人慢性病高发原因

1

水摄入减少

老年人口渴感觉功能下降,即便体内缺水也不一定会感到口渴,肠道内水分减少,造成粪便干结及粪便量减少而发生便秘;

2

活动量减少

由于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长,过多的水分被吸收,结果导致大便干结,诱发和加重便秘;

3

饮食的改变

纤维素可增加粪便容积、保持水分,促进肠道的蠕动,但老年人由于牙口不好,咀嚼功能减退,纤维素摄入不足,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进而影响肠蠕动频率以及粪便量;

4

药物的影响

老年人有多种慢性疾病的问题,服用药物多种多样,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神经节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等药物可引起或加重便秘;

5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通过对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减弱排便反射,诱发或加重便秘;因老年人常同时面临多病、丧偶或独居等问题,不良情绪及事件对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6

肠道的病变

如肿瘤、痔疮、肛裂、炎症性肠病、腹壁疝等也会导致便秘。

老年人慢性便秘处理

1

完善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经肛门将肠镜插入观察结肠病变的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大肠粘膜病变的最佳选择,当出现便血或粪隐血试验、贫血、体重明显下降、腹痛、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等,或者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的无症状的人,应积极做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2

调整生活方式

1)增加膳食纤维摄量:膳食纤维≥25g/d(相当于2公斤的苹果或桃子或芒果或菠萝=1公斤金针菇=1斤燕麦=克枣干或核桃=克黄豆),当然不要只吃一种或一类食物,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就是水果、蔬菜,坚果,其中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的当属坚果、菌菇类和豆类食物,水果中的含量大都较低;另外,深绿的蔬菜会比浅色的蔬菜膳食纤维更丰富一些,蒸煮或者剁碎蔬菜都不会影响膳食纤维的功能,建议每天吃蔬菜~克,水果每天~克(如果三餐都有吃蔬菜,餐后一个苹果或桃子就能达到要求的量);

2)养成定时和主动饮水的习惯:每天的饮水量以1~毫升为宜,相当于4瓶毫升的矿泉水;

3)饭后适量活动:饭后2小时出门散步,避免久坐;

4)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餐后最为活跃,建议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

3

精神心理健康治疗

获取家人支持与理解,多与孩子或老伴交流,遇到问题及时倾诉与解决;增加社会活动,可以与小区内的朋友聊聊天、下下棋,或到公园、广场逛逛。

4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

1)软化大便药物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

2)润滑性药物如甘油、开塞露、液状石蜡等;

3)促动力药物如四磨汤、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

4)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金双歧)、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整肠生)、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等;

其中乳果糖、聚乙二醇运用最为广泛;乳果糖在肠道中被肠道菌丛转化成低分子量有机酸,导致肠道内pH值下降,也就是增加肠道酸度,并通过渗透作用保留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以上作用刺激了结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缓解便秘;值得注意的是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以原型到达肠道,继而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所以有糖尿病的患者不必担心服用乳果糖后会引起血糖升高。聚乙二醇是通过氢键固定水分子,使水分保留在结肠内,增加粪便含水量并软化粪便,恢复粪便体积和重量,促进排便,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目前乳果糖、聚乙二醇是指南规定可以长期使用的药物。

5

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测压和肌电图等设备让患者可以有效感觉到排便时盆底肌的状态,帮助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快速学会控制盆底肌的方法,并反复训练排便时腹肌、肛门括约肌的适时舒张和收缩,帮助患者顺利排便。

6

外科手术治疗

经过非手术治疗收效不大,经评估符合手术指征的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疝可以考虑外科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后,并不意味这彻底治愈便秘,仍应继续前面所说是非手术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

结语

老年人慢性便秘的问题很常见,要正确认识其危害性,积极防治,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治疗需要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和整体治疗,强调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联合药物和精神心理调整,医患双方共同努力,解决便秘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4期).

2、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便秘外科诊治指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3期).

作者:郑翠玲来源:福州总院消化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tnw.com/jbby/11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