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每千活产儿)。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康复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运动疗法
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物理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神经电刺激等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
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
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引导式教育
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回复正常。
心理行为治疗
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吴建贤简介:
从事康复医疗40余年,对脑瘫、偏瘫、截瘫、颈肩腰腿、骨关节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肋软骨炎、乳腺炎、婴幼儿功能性腹泻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特别是擅长运动疗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脑瘫,其治疗显效率在85%以上,该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肌筋膜炎等的保守治疗已亦有很深造诣;首创梅花针治疗难治性肋软骨炎疗效显著,采用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功能性腹泻所需疗程短,无痛苦、无副作用。现任安徽省体育科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委、安徽省康复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组委员等。被评为“优秀管理者”、“优秀教师”、“十佳医师”等。近年承担11个省部级资助研究项目,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副主编卫生部统编教材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