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以下易感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减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a.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b.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肠黏膜的免疫防御反应及口服耐受机制均不完善。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同时,维生素K的合成有赖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参与,故小婴儿肠道菌群失调时除易患腹泻外,还可有呕吐或大便中带血。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品和食具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引起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原因。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
导致腹泻的机制有:1.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渗透性”腹泻;2.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分泌性”腹泻;3.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渗出性”腹泻;4.肠道蠕动功能异常-----“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
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至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急性腹泻
1)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2.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应避免不适当的药物治疗,或者由于婴儿便次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进而不按时添加辅食。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
4.感染性腹泻患儿,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诺如病毒肠炎等的传染性较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婴幼儿,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难治性腹泻。
6.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接种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口服疫苗国内外已有应用,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