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年10月第17卷第5期
微生态制剂预防儿科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梁秀安
(广西医院儿科PICU,广西南宁 )
Microecologicpreparationsonpreventing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inPICU:Aclinicalobservation
LIANGXiu-an
目的 探讨在儿科ICU住院患儿中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对符合研究的例入住PICU的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常规剂量口服或经鼻饲管给药直至出院,观察2组之间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差异显著性。结果 例分为预防组例,对照组例,腹泻预防组的发生率为5.24%,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2.93%,预防组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儿科ICU住院患儿常规加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很好地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机制认为与微生态制剂具有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有关。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R57 A
危重症患儿存在免疫功能极度低下、侵袭性操作增多等特点,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大量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且很难避免。现就广西医院儿科PICU在年9月~年9月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预防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 年龄29d~14周岁;其原发病为感染性疾病或合并感染性疾病,治疗方案中有静脉应用抗生素而没有口服抗生素。
1.1.2 排除标准 考虑到微生态制剂在新生儿的安全性、口服抗生素对益生菌的影响、肠道疾病需要微生态制剂治疗者(无法分出对照组)以及某些疾病构成可能导致影响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等因素,该研究特制定下列排除标准:年龄在28d内的新生儿;原发病治疗方案中有口服抗生素;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症需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者;无静脉应用抗生素的患儿。
1.1.3 剔除标准 患者在48h内出院者(医院感染);患者住院过程中因病情变化不能经消化道给药者。
1.1.4 分组 将年9月~年9月收治该院儿科PICU的住院所有患儿符合入选标准者,按是否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随机分成观察组(预防组)和对照组。
1.2 观察对象将年9月~年9月收治该院儿科PICU的住院患儿符合入选标准者均列入观察对象。2组病例年龄均在29d~14岁,住院时间为7~40d,按小儿危重评分法评分均为危重患儿(均90分),基础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心血管系统疾病83例,败血症67例,外科术后患儿53例,泌尿系统疾病49例,血液系统38例,其他33例等,共有名患儿初选进入观察组,而且均因感染或需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但治疗过程中有91名患儿因剔除标准中的原因而退出观察,实际进入观察为例,其中预防组例,对照组例。2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住院天数及2组间应用抗生素比例(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3 给药方法、剂量及疗程 预防组患者除按病情需要常规治疗外,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片(商品名: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口服或经鼻饲管给药,1岁每次0.5g,每日2次;1岁每次0.5g,每日3次,直至出院。对照组患者则仅按病情给予常规治疗。
1.4 观察方法 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符合年1月2日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诊断标准。
1.5 统计处理方法 2组间用两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PEMS医学统计软件包处理,多于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行列V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系 2组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抗生素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3代、头孢2代、大环内酯类、泰能、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及氨基糖苷类。使用时间最少3d,最多40d,平均13d。不同抗生素应用时间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6.,P=0.);不同抗生素联合用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2.,P=0.),见表1。
表1 抗生素应用时间及联合用药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比较
注:*与5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P=0.);**与5~10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0.,P=0.);***与一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P=0.);****与二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2.,P=0.)
2.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2年间进入观察患儿共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共53/例(发生率为9.14%),其中预防组为15/例(发生率为5.24%),对照组为38/例(发生率为12.93%),预防组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X2=10.,P=0.),见表2。
2.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时间与病程 发生腹泻时间均以5~10d为最多(预防组60.0%,对照组55.3%),2组中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时间在5d、5~10d组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预防组发生腹泻的时间延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程在≥7d中2组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预防组可使病程缩短(见表3)。所有应用金双歧的患儿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
3 讨论
正常人肠道内的共生菌占肠道细菌量的98%以上,是肠道的特殊防御体系,可抵御致病菌对机体的侵袭。正常肠道菌群的存在能显著减少肠道及其他黏膜表面病原的数量,新近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正常肠道菌群尚具有重要的全身免疫效应,有营养和增强免疫作用[1]。小儿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完善,入住PICU病房的患儿,有基础病变较重,全身免疫力低下等特征,多存在缺氧、酸中毒、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侵袭性操作过多,包括气管插管、吸痰、留置导尿管及鼻饲饮食,大量抗酸剂应用及灌肠术等都影响了肠道正常菌群,这些都是诱发菌群失调的因素。危重症患儿大多感染较重,而在感染过程中,不论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正常肠道菌群中的主要优势菌如双歧杆菌都在减少或消失,对于危重症患儿,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联合应用,特别是针对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抗生素[2],会杀灭肠道中的部分细菌,更进一步破坏了肠道细菌的生态平衡,如果超过了肠道的自身调节能力,则会导致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功能的紊乱、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这势必造成患儿的抗感染能力下降而导致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可能,甚至引起“内源性感染”,进一步加重了胃肠功能损害[3]。腹泻时,由于病因不同,病理生理变化不尽相同,但肠道内环境被破坏,菌群失调却是共同的。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原因是抗生素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使需氧菌和厌氧菌比例失衡,生物学屏障遭到破坏,有利于病菌的侵袭和定植。腹泻后,又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紊乱而形成恶性循环[4]。严重的腹泻再进一步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常引发胃肠功能障碍,并累及到其他脏器而引起MODS,给危重症的患儿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
儿科PICU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高(5%~30%),且很难避免,尤其是危重症患儿;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能引起腹泻,特别是针对厌氧菌的药物[5]。该该资料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5d,腹泻发生率明显升高,联合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腹泻发生率越高。其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目前主要是强调做好基础护理、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方面[6],微生态的预防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白癜风多少钱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