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消化从外界摄取的食物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又称为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等。
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为12.1%~41.6%。其发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病程较长,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2.起病较缓慢,呈间歇性发作,常有缓解期,即症状时轻时重,时好时坏。3.患者的症状有差异,即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表现。4.常有过度精神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5.常伴有心悸、气短、胸闷、面红、失眠、焦虑、注意力分散、健忘、神经过敏、手足多汗、多尿、头痛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等20余种疾病,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1.消化功能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由胃及十二指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上腹痛、上腹胀、嗳气、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灼热、胸骨后疼痛、反胃等上腹不适症状,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达19.8%,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50%。起病缓慢,病程长,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受饮食、精神情绪等因素诱发。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中1种或多种,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2)上述症状经排便后并不能缓解。(3)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神经精神症状。(4)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二、肠易激综合征
1.肠易激综合征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及便后不尽感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本病发病率约为8.3%,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30%。本病起病隐匿,症状反复、迁延,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2.肠易激综合征特点的临床特点:(1)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及便后不尽感等症状之中1种或多种。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2)上述症状呈现昼重夜轻的特点,症状不影响患者睡眠。(3)腹痛定位不准确,出现腹部压痛时,持续压迫疼痛可消失,腹痛、腹胀等症状经排便后可缓解。(4)腹泻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d,可伴有黏液,但绝无脓血便。(5)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神经精神症状。(6)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三、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有哪些危害
(一)营养不良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依赖来自食物提供的能量,当消化系统功能出现紊乱,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不能保证时,最终会导致营养不良。
(二)影响生活质量长期反复的腹泻、便秘、腹痛等主观不适可使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焦虑,而精神紧张又可使症状加重,最终引起恶性循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造成经济负担明显的症状促使患者反复过频就医,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所以,当发现患有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时需采取适当措施而加以控制。
四、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的相关检查
若要确诊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必须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一)粪便检查若出现肉眼血便或隐血阳性而高度怀疑消化道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器质性疾病,建议对新近发病、症状逐步加重、近期症状与以往发作形式有不同的患者重复检查粪便隐血2~3次。
(二)血常规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因慢性消耗或长期慢性消化道失血可导致贫血。
(三)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可用于明确有无其他引起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改变的疾病,如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
(四)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引起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的改变。如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其他表现,如多食、出汗、消瘦或反应迟钝等,应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查。
(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具有消化道症状且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异常的患者,因安排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等。
(六)腹部B超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其价廉、方便、无创。能发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胆胰病变等,从而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变。
(七)钡餐及钡灌肠检查钡餐及钡灌肠可初步判断胃肠运动功能及间接反映胃肠道黏膜情况,如为功能性胃肠病,则该项检查常无异常发现,而器质性病变可发现相应异常。
(八)内镜(胃肠镜)检查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反映消化管道管腔及黏膜状态,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消化性溃疡及肿块,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单纯性功能性消化功能紊乱内镜检查通常不会有明显异常。
(九)腹部CT腹部CT可较好地观察肝脏、脾脏、胰腺、淋巴结等实质性器官的情况,能精确地显示肿块的部位、大小等,通过增强CT还能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