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疾病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疾病
疾病饮食

盘点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分析及防控

盘点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分析及防控

近年来规模化猪场饲养规模越来越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是规模化猪场的核心任务。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控制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猪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是指那些潜伏期长、病程长、发病率高、病死率低,饲料消耗大而日增重缓慢、甚至停滞或下降、出栏、上市延迟的疾病。猪场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圆环、喘气、萎鼻、肠炎以及寄生虫病等,本文就常见的猪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特征、机理、危害及其防控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引起规模化猪场的重视,对慢性消耗性疾病进行科学防控,减少损失。

六、断奶前腹泻

耐过猪哺乳仔猪在断奶前肠绒毛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差,如果在断奶前发生腹泻,日龄越小越严重,肠绒毛系统会遭到不可修复的永久性损伤,断奶后由于肠粘膜系统的缺陷导致机体营养和能量的吸收障碍,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下降,猪只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采食量不变或略有下降,但是吸收利用率极低,成为最为隐蔽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猪场必须重视断奶前仔猪腹泻疾病的防控。最常见的是仔猪黄白痢,重点是做好母猪的产前跟胎免疫,2次/年,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确保产床尽量干燥;病毒性腹泻,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关键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需做到每年9月、10月普免2次后,11月份开始,所有母猪产前跟胎免疫,后备猪最敏感,也应做好免疫,配种前免疫2次;猪瘟和伪狂犬引起的仔猪腹泻,有时候伴有神经症状,死亡率高,耐过猪长期排毒,必须做好母猪群和后备猪猪瘟和伪狂的免疫,保证足够的免疫密度和免疫剂量,定期做好监测,特别是伪狂犬的野毒阳性率,发病猪可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在哺乳阶段还有猪痢疾、球虫病、营养性拉稀以及圆环蓝耳病毒感染引起的拉稀,做好母猪的免疫和抗体监测、定期驱虫、保证哺乳母猪充足的营养和微量元素以及必要的药物保健,减少仔猪在断奶前发生腹泻的比例,从而建立健康的仔猪肠粘膜系统,减少由于断奶前腹泻耐过猪形成的猪的消耗性疾病的发生。

七、猪增生性肠炎

本病是生长育肥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症状表现主要为间歇性水泥灰样下痢,内有饲料残渣或坏死组织碎片,食欲下降,生长迟缓,育肥猪及后备母猪有时血样下痢和突然死亡。剖检特征为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是由于大量胞内菌(劳森氏菌)定居在未成熟的上皮细胞中引发的细胞增生,而受感染的未成熟的细胞对营养物质吸收能力降低,所以引起猪只发病后体重降低和饲料转化率下降。对于临床感染猪只和有接触的猪只首选的治疗药物是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可以饮水或预混料口服方法给药,连续使用2周,同时也可以使用口服疫苗,配合综合管理措施,减少增生性肠炎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生。

八、猪结肠螺旋体病

断奶猪和生长期猪最易感,特征是从温和到中度盲结肠炎并导致排水样或粘液状粪便或伴有出血性、粘液状腹泻,体重不断减轻,生长速度减慢,影响猪群整体上市出栏。该病最突出的组织学特征是有大量肠道螺旋体,其细胞一端连结到结肠上皮表面。

目前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有数据表明在感染初期,大量的结肠菌毛样螺旋体菌体吸附在盲、结肠上皮细胞的表面,致使微绒毛消失,外周内质网功能紊乱。上皮细胞病变被不成熟的上皮细胞代替,可导致结肠表面积减少,减弱对挥发性脂肪酸吸收,降低饲料转化率和导致增重减缓。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防控本病,而发病猪只除了对泰妙菌素和林可霉素外,其他多种抗生素表现耐药或不敏感,控制本病除了投饲敏感抗生素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减少猪群环境受到粪肥污染,从而降低本病的损害。

九、猪体寄生虫病

猪体寄生虫病分体外寄生虫病和体内寄生虫病,是潜伏性危害养猪业的疾病,给规模化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感染主要特征是增重下降、食欲不振、饲料转化率降低等。不同的寄生虫感染途径不一致,机理也不一样。如疥螨病,在猪只表皮内发育,瘙痒和摩擦程度根据感染的数量不同和连续感染的水平不同。寄生虫掠夺猪的营养,感染可使生长育成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可下降13%-25%。寄生虫还能产生毒素,破坏猪体组织器官,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引起猪死亡。猪场应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猪场目前主要使用的的驱虫药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及新型的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复方驱虫药等。

十、猪霉菌毒素

中毒猪只霉菌毒素中毒依赖日粮中霉菌毒素的浓度和猪只的摄入量、摄入时长及猪只的年龄。其临床反应多是细微不明显的。通常表现为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体温偏低,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菌。母猪常表现为生殖周期紊乱、不发情、返情等症状。霉菌毒素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从宏观来说,日粮中缺少蛋白质、硒和维生素被认为是霉菌毒素中毒的易感因素,从微观来说,霉菌毒素抑制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改变细胞膜结构和竞争受体的结合位点,诱导细胞凋亡,造成免疫系统瘫痪,诱发多种病原感染。在繁殖群引起的繁殖障碍导致大量种畜群生产力降低,增加淘汰比例;在育肥猪及保育猪群造成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损害,包括脱肛、呕吐、腹泻、顽固性呼吸道疾病等,降低猪只生长速度甚至造成僵猪。同时霉菌毒素对猪只免疫器官功能的损害,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防控霉菌毒素的污染,必须确保日粮的品质,加强田间管理、库房管理,降低日粮发霉和霉菌的滋生几率,减少霉菌的含量,降低中毒风险。当日粮中一旦发生霉变,可以适量添加霉菌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霉菌毒素对猪只造成的危害。

针对猪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综合防控,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是防控,包括两个重点,一方面是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针对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必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猪只的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卫生消毒和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和传染源,防止病原传染给猪场。第二是营养,保证猪日粮的品质和充分齐全的营养成分以及微量元素,确保猪只体质过关,具备正常的抵抗力;第三是环境,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空气流通,可有效减少各种外源应激和外源病原的传播。以上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猪场造成经济损失。

造福人类,服务三农,福农生物为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全国免费服务--.

网址:







































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
中科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tnw.com/jbhyz/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