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今年以来,我国发生多起毒蘑菇和有毒动物、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截至5月上旬已报告造成人中毒、6人死亡。
当天,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关于预防毒蘑菇和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饮食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提示》)。
根据《提示》,毒蘑菇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适宜野生蘑菇生长的云南、湖南和贵州等地。截止5月初,全国已报告76起毒蘑菇中毒事件,80%以上中毒事件为家庭自采误食导致。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许多品种外观相似,肉眼鉴别有毒和可食用品种十分困难。毒蘑菇中毒可以产生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中毒者救治非常困难,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因此,特别提示公众不要自采自食野生蘑菇,以免危及生命健康。《提示》指出,有毒植物中毒常见原因是误将曼陀罗、桐油果、蓖麻子、马桑果、野人参、苦瓠瓜、商陆作为食用野菜野果,以及用草乌、川乌、附子、断肠草炮制药酒。其中,家庭用乌头(附子或附片)、断肠草制备药酒或肉制品时炮制不当引发的死亡是有毒植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显示,全国59%的有毒植物中毒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以贵州、云南和湖南为主,其次为东南地区。特别提醒有相关饮食习惯地区,高度警惕有毒植物中毒,特别是制备药膳、药酒,应获得专业人员指导。近年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屡有河鲀、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发生。《提示》还明确,在我国引起河鲀毒素中毒的食品主要是鲀毒鱼类,民间称之为“河鲀”(或“河豚”)。河鲀毒素毒性强,中毒表现为知觉麻痹、运动障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导致死亡。河鲀毒素理化性质较为稳定,常见烹调方式不能完全去除。为保护民众健康,我国禁止加工经营野生河鲀。特别提示公众不要自行捕捞食用河鲀。
近日湖南娄底涟源两兄弟三岁的小远和两岁的小宁因误食野生剧毒蘑菇导致意外,两岁的弟弟小宁在当地已抢救无效死亡,哥哥小远于6月7日被紧医院抢救。今天,医院重症监护室继续追踪报道,遗憾的是,经专家全力抢救,哥哥小远也因病情发展迅速,全身多器官衰竭不治。
01-
爷爷外出采回野生蘑菇
一家人吃下后腹痛腹泻
被毒蘑菇“假愈期”欺骗
年幼两兄弟病情恶化
两兄弟抢救无效酿悲剧
医护人员据了解,两兄弟来自娄底涟源,平常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6月5日当天,孩子爷爷外出时,看到路边树下的野生蘑菇长得好,便采回来洗净,中午便做了一碗鲜美的蘑菇汤,一家人吃下后不久便开始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
医护人员孩子出现症状后,家医院就诊,但正是由于被毒蘑菇狡猾的“假愈期”欺骗,在输液治疗后,孩子症状出现好转,爷爷奶奶随即要求出院,不料6号深夜11点便开始发高烧,再次紧急送医后,因病情发展迅速且危重,两岁的弟弟小宁抢救无效死亡,哥哥小远则医院治疗。
医护人员主治医生无独有偶,永州5岁男孩乐乐也是在6月5日当天吃了奶奶从山上采摘的毒蘑菇后,一家人都出现了中毒情况,乐乐医院救治,目前孩子病情仍旧危重,还在进一步抢救治疗中。
病人孩子父亲02-
专家鉴定两种灰白毒蘑菇极似食用菇难分辨野蘑菇雨季生长旺盛不采不食才是防护之道鉴别毒蘑菇“土方”不靠谱一旦误食尽早催吐就医小远和小宁两个小生命的逝去让人痛心,还躺在重症监护室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乐乐让人心疼。这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毒蘑菇毒蘑菇今天上午,记者将两家误食的毒蘑菇标本照片,送至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毒蘑菇专家陈作红教授辨认。经专家辨认,两种毒蘑菇分别是肉褐鳞环柄菇和裂皮鹅膏,二者都是剧毒的蘑菇;两种蘑菇看起来以灰白为主,跟平常在超市购买的食用蘑菇很像,所以老百姓觉得“凭经验”是无毒,往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孩子父亲正是由于不少老百姓存在这种“迷之自信”,所以每年都会出现不少误食毒蘑菇造成死伤的悲剧。因此,陈教授表示,老百姓不需要掌握分辨技巧,不采不食野蘑菇,才是最根本的防护之道。
毒蘑菇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作红:很多市民对于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有盲目的自信,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蘑菇我吃了很久了,一直没有事,这次也没事。但是蘑菇是靠蘑菇孢子传播的,可能今年就飘到这里,长出了毒蘑菇,而他们又分辨不出。专家表示,目前已进入野生蘑菇的生长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大部分野生蘑菇外貌并不起眼,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区分,而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毒蘑菇的“土方法”,实际缺乏科学依据。如果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应尽早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并立即携带蘑菇样品,医院救治。
小编特意找来了详细的毒蘑菇科普
赶快看一下
有毒蘑菇有毒蘑菇蘑菇识别方法蘑菇识别方法蘑菇识别方法蘑菇识别蘑菇识别毒蘑菇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蘑菇识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