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医学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并认为“是药三分毒”,因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认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
药补不如食补由于食物有良好的营养、食疗效果及性、味、归经之分,所以,古代医家经常把食物的功用与药物等同。
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古代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韩氏医通》称:“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羊肉甘温,益气补虚,名医李东垣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将羊肉之功与人参并列《五杂俎》云:“海参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民间俗称鹌鹑为“动物人参”,并将乌骨鸡的功效比作党参。
采用日常食物养生身体强健,延年益寿保健,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使食补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养虚衰之体,二是补充人体缺乏的某些营养成分达到祛病延年、益寿养生的目的。作为食补、食疗的饭菜、果品、肉食等,不但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后可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要求,还含有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提高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所以是“固本之道”。食补作用和缓,既可保护胃气,一般又没有副作用,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
另外,服食方法多样,炖、煮蒸、煲,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药补不如食补”的名言也被历代传诵。
阳气不足的人,身体有5处“表现”,若一个没占,恭喜,阳气很足导语:阳气这种物质是人们身体当中的一种气,具有着温热、兴奋等方面的特性,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阴是指的人们的身体,而阳指的是人们的身体所具备的能量。阳气是身体里的能量,也代表着生命力,而阴气则代表着病邪。
阴阳是对立的状态也能够达到相互依存的现象,在治疗疾病时所用到的中药一般都会讲究阴阳平衡。
而洋气的相关说法更是流入到了寻常百姓家,被人们口口相传下来,中医有着“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这样的说法。
通过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出氧气和人们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状态,如果阳气不足,那么人们的健康也就会因此而堪忧,会容易使身体虚弱,而且还会更容易带来疾病。
阳气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保持体温
阳气可以产生体热,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阳气的充盈和活跃可以使人体体温稳定,并防止出现寒冷和低体温症状。促进新陈代谢
阳气的充足可以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废物的排泄,它对于维持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提供活力和精神
阳气的充沛与活跃与人体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阳气的充足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活力,使人有活力、精力充沛,思维清晰,精神焕发。促进血液循环
阳气的活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各个器官和组织充分供应血液和氧气,有助于维持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
阳气不足的人,身体有5处“表现”,若一个没占,恭喜,阳气很足胃口持续下降
当阳气不足时,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胃口下降,阳气不足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而阳气的推动作用是促进脾胃功能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当阳气不足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和吸收,导致胃口持续下降。
容易出虚汗
虚汗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同时也是一种诊断方法,根据中医理论,观察虚汗的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的功能状况。
那么,为什么阳气不足的人容易出虚汗呢?这要归因于阳气的能量作用,阳气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温暖内脏,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当阳气不足时,这些功能会减弱,体内的水液无法及时输布和排泄,而造成内环境的水湿潴留,这种潴留的水湿是形成虚汗的重要原因。
腹泻腹痛
人体的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阳气的充足能够保证脾胃的正常功能,维持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从而避免腹泻腹痛的发生。
然而,当阳气不足时,温煦和推动作用减弱,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肠道蠕动减缓,分泌增多,从而产生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此外,阳气不足还可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使得肠道内的细菌和病毒更容易侵入人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睡眠不好
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就会导致身体各器官的运作速度减缓,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其次,睡眠是人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过程,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就会影响身体的恢复和修复,从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另外,阳气不足的人也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这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最近的睡眠质量总是不好,大家可以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