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肠病包括糖尿病性便秘与糖尿病性腹泻两种情况,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10~20%。其中,糖尿病性腹泻主要表现为顽固性夜间腹泻或餐后腹泻,具有无痛性、间歇性发作的特点,发作期过后可以恢复正常,有些患者则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发作期大便每日多达20~30次,大便稀或呈水样、无脓血(合并感染时除外)。大便常规检查及大便细菌培养多为阴性。长期腹泻,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消瘦,极易发生低血糖,对患者危害较大。无论是腹泻还是便秘,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支配胃肠道的自主神经的损害所致。
糖尿病性肠病的病因治疗
积极控制血糖:努力将包括血糖在内的各项代谢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这是糖尿病性肠病的基础治疗。
神经营养治疗:可给予甲基维生素B12(弥可保)口服或肌肉注射,2周为一个疗程;神经节苷酯20~4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2周为一个疗程;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毫克/日;肌醇,6克/天,连服2~3个月。
糖尿病性肠病的对症治疗
腹泻者:饮食治疗十分关键,应进食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食物,且宜少食多餐。药物可试用四环素~毫克,口服,每日3次;盐酸可乐定1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其他如盐酸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洛哌丁胺(易蒙停)、山莨菪碱(-2)、黄连素等均可选用。也可用中医辨证治疗。
便秘者:首先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平均每日30克左右),同时适当增加运动。如效果不明显,再加用通便药,必要时给予肥皂水灌肠。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通便药可以分为刺激性泻药(果导片、番泻叶、大黄及芦荟等)、高渗性泻药(如硫酸镁、山梨醇及乳果糖)、润滑性泻药(如石蜡油、甘油及香油等)和容积性泻药(如琼脂、纤维素类)等。胃动力药能促进肠蠕动,也有一定的通便作用,比较适合于肠蠕动减弱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因其可以损伤肠粘膜,服用久了反而会加重便秘。最好选择容积性通便药(如膳食纤维)与胃动力药配伍应用。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注意不要长期连续用药,而应当间断用药,并且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这样可避免对通便药物产生依赖性。
金塘岛胰岛宝
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好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