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传染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尤其是仔猪生理发展不完善,危害性更强。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诊特征为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是猪的一种病毒性高度接触传染疾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但2周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其他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均易感。
(一)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病毒不耐热,在4℃以上不稳定,56℃加热45分钟,65℃加热10分钟即死亡。相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
(二)流行特点:
在规模化养殖生猪中,经常会在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中出现患传染性胃肠炎的情况,并且在这些群体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春夏之交和秋冬季节气温明显下降时,特别是在早春产猪季节特别容易发生。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病毒也可通过乳汁传给仔猪。
(三)临床症状:
1.10日龄以内哺乳仔猪,于感染1天后,首先出现呕吐,而多见于吃奶之后,接着开始急剧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黄绿色,有时含有未消化凝块、腥臭。由于严重脱水,表现口渴,体重迅速下降,故常于出现症状后4~5天,最快的于2天即死亡。
2.成年猪急性腹泻,排水样便,粪便呈灰白色或灰褐色,伴有未消化的饲料,腥臭。由于剧烈的腹泻,病猪消瘦,脱水及口渴,体温在腹泻期一般不显升高,但多数在腹泻前有暂时性发热。
3.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表现食欲不振,有的呕吐,体温升高1~2℃,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天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四)病理变化:病猪尸体脱水明显。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肠壁菲薄而缺乏弹性,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组织学检查,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五)治疗方案:
哺乳仔猪:母猪可用仔痢康,通过过奶止痢的方法治疗仔猪,也可仔猪灌服使用,
轻症:七青败毒颗粒+常立安+硫酸新霉素。连用5天
重症;个别严重者百痢一针停+头孢噻呋钠打针治疗,七青败毒颗粒+肠生态+泰万菌素拌料,连用5-7天,针对脱水严重的一定要补充口服补液盐,深海鱼油可加快肠粘膜的恢复。
(六)综合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圈内干燥,不喂霉烂变质或冰冻饲料,给予清洁饮水,不给有毒或有刺激性饲料;定期驱虫,做好防疫灭病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