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湘湖
医院药学部药师
擅长临床处方用药评价与分析,在核心杂志中参与发表多篇临床用药分析文章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估计,年约有万人死于腹泻疾病。根据这项报告,腹泻疾病是全球五大死因之一,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调查研究资料,据我国部分省市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社区调查研究,全人口腹泻病发病率为0.17~0.70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2.50~3.38次/人年。临床中将腹泻定义:为排稀便或水样便,通常在24小时内至少排便3次,总量超过g。大部分急性腹泻病例都是由感染引起,呈自限性。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包括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
腹泻治疗包括一般措施,如补液、对症和维持营养,必要时调整饮食。大多数患者都不需要抗生素治疗,因为急性腹泻通常呈自限性。部分严重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水样泻患者,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不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症状明显或有疾病加重风险的特定患者,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能获益的,因为减轻症状可为这些患者带来更大的相对获益。
对症治疗包括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抗动力药物、抗分泌药物和益生菌。其中,蒙脱石、果胶和活性炭等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有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蒙脱石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有固定和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提高肠黏膜屏障对致损伤因子的防御能力,促进肠黏膜修复。对于想要接受对症治疗的患者,如果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且粪便不呈血性,可谨慎地使用抗动力药洛哌丁胺,但对于伴发热或明显腹痛等疑似炎性腹泻以及血性腹泻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抗分泌药物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且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此外,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诱发因素,也可以是导致腹泻后果。近年来已有较多证据表明,某些有益的细菌可帮助维持肠道中的非致病性菌群,或帮助非致病性菌群重新定植于肠道中;这些益生菌也可用作替代治疗手段。
除了口服补液以外,尚未有充分证据证明特定膳食推荐的益处。然而,急性腹泻发作期间保持充足的营养对于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很重要;急性腹泻疾病可以通过多种措施预防,这些措施的重点在于预防微生物的社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了解腹泻相关的病因、治疗、膳食选择及预防相关的具体介绍!
消化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DDP
hig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