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五脏之一,主运化、主统血、主升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当脾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功能不全时,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症表现,其中脾虚就是脾病的常见病证之一。传统在我们的认知中,脾虚就是指脾气虚弱,实际上这个解释不全面,脾虚证具体可分为脾气虚证、脾阴虚证、脾阳虚证,三者病因不同,症状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脾虚的三种具体证型,并列举相应的治疗药物,供大家参考。
脾气虚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而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举,当脾气虚弱日久,脾的这三种作用均会受到波及,继而导致脾虚湿蕴证、脾不统血证和中气下陷证,因而脾气虚是这三种病症的基础。下面我们依次介绍脾气虚、脾虚湿蕴、脾不统血及中气下陷四种证型。
01
脾气虚
症状表现:脾气虚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可伴有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口淡不渴、脘腹隐痛且遇劳而发、排便无力、面色萎黄、神疲懒言等症状,舌质淡嫩,苔白,或有齿痕,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
药物选择:四君子合剂、健脾丸、人参健脾丸、益气健脾口服液等。
常见疾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
02
脾虚湿蕴证
症状表现:在脾气虚的表现基础上,伴有大便溏滞、食少腹胀、身体困重、口黏腻不渴,舌淡胖,苔白腻。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药物选择:参苓白术散、参苓健脾胃颗粒等。
常见疾病:湿疹、消化不良等。
03
脾不统血证
症状表现:在脾气虚的表现基础上,伴有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肌衄、呕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或崩漏等,且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气短,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摄血。
药物选择:归脾丸、人参归脾丸等。
常见疾病:月经不调、崩漏症、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
04
中气下陷证
症状表现:在脾气虚的表现基础上,伴有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等)、久泻久痢、少腹下坠、气短懒言等症状,舌淡苔白。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药物选择:补中益气丸等。
常见疾病: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脾阳虚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因而表现出多种脾失健运的症状。
症状表现: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遇寒或饥时痛剧,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可伴有肠鸣辘辘、口泛清水、面色晄白,女性则可出现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酸沉等症,舌淡胖伴有齿痕、苔白滑。
治法:补气健脾、温中散寒
药物选择:理中丸、附子理宗丸、补脾益肠丸、仲景胃灵片、黄芪建中丸、肉蔻四神丸等。
常见疾病: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等。
脾阴虚
脾阴虚是指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脾胃阴亏的病症,如久食辛辣、过食肥甘、饮食不洁,或肺津不足、耗伤脾阴等。
症状表现:饥不欲食,食入不化,肌瘦肤热,伴有唇干少饮、胃中嘈杂不适、胃脘隐痛、脘腹痞胀且夜剧昼静、干呕呃逆、大便偏干、排便无力、心烦不安、手足烦热等症状,舌质嫩偏润、苔少。
药物选择:滋养脾阴、养阴和营
药物选择:小儿健胃糖浆、参麦颗粒、参梅养胃颗粒等。
常见疾病: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等。
以上就是对于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的症状表现及用药介绍,其实,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脾虚可引发多种病症,即使对于同一种疾病,症状不同,所属的证型也就不同,相应的治疗药物也就不一样,因而提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对证用药。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片来源:品牌方提供
亲,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