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对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大,也是引起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乳仔猪腹泻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降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从而给养猪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乳仔猪腹泻的原因1.1病原微生物引起乳仔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包括:(1)细菌:大肠杆菌(黄白痢、水肿病)、沙门氏菌(副伤寒)、C型魏氏梭菌(红痢)、猪密螺旋体(猪痢疾)。(2)病毒:轮状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等。(3)球虫。(4)体内寄生虫。1.2乳仔猪自身因素1.2.1胃肠组织及功能发育状况(1)发育不全。(2)酶系统发育不全:胃肠道对固体饲料消化吸收不良。(3)胃酸分泌不足:使胃内pH值升高,一方面,抑制了胃蛋白酶的活性,另一方面,不利于抑制病原菌。1.2.2机体免疫机能状况(1)由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转变。(2)新生乳猪主要通过从母乳中摄取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在乳猪3周龄左右被动免疫抗体降到最低水平,而此时仔猪自身主动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最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造成腹泻。(3)易造成断奶应激。1.3环境因素1.3.1温度(1)乳仔猪最适温度哺乳仔猪:29-33℃;保育仔猪:22-25℃;(2)乳仔猪二阶段保温法:出生32-35℃、断奶30℃。(3)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温度低易引起乳仔猪腹泻,所以应注意保温。1.3.2湿度:维持在60-70%。1.3.3贼风:最易引起乳仔猪腹泻。1.3.4栏舍变化:断奶前和断奶后10天应保持原圈饲养,栏舍保持不变,否则会产生应激反应。1.4饲养管理1.4.1采食量(1)吃食过猛或过饱,会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2)断奶后3-5天控料,由少到多、少喂多餐(宜7-8成饱),每天饲喂5-6次,间隔时间3-4小时。1.4.2饲料突变(1)断奶前和断奶后10天内应保持饲喂的饲料不变,切忌突然改变饲料,否则会引起消化紊乱。(2)断奶10天后,可慢慢过渡改喂其它乳猪料。1.4.3初乳摄取不足母猪前后乳头分泌奶量不同,一般前面的奶量多,后面的奶量少。为使同窝乳仔猪发育均匀,可把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的乳头上,把强壮的仔猪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上。1.5饲料营养1.5.1蛋白质水平:过高易引起乳仔猪腐败性腹泻。1.5.2缺铁性腹泻:应在仔猪出生后2-3天内及时补铁。1.5.3日粮的抗营养因子(1)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会抑制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消化。(2)抗原蛋白:豆制品含有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等抗原蛋白,会引起过敏反应,造成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因此在乳仔猪料中要控制豆粕的用量。(3)甘露聚糖:存在于豆粕等原料中的非淀粉多糖,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2、如何配制乳仔猪料?2.1提高适口性2.1.1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如甘氨酸亚铁、甘氨酸锌等),减少无机微量元素的用量。2.1.2添加乳仔猪专用调味剂(甜味剂)。2.1.3添加蔗糖或葡萄糖。2.1.4使用清洁日粮(1)原料不霉变,控制霉菌毒素。(2)原料不氧化酸败,特别是油脂类原料。(3)必须去除原料中的杂质,对玉米应过风过筛。(4)控制重金属的含量。 (5)控制原料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2.2提高消化性(1)添加乳制品、喷雾血浆蛋白粉、肠膜蛋白、蒸汽鱼粉。(2)使用大豆酶解蛋白、发酵豆粕、大豆浓缩蛋白。(3)使用膨化玉米、膨化大豆。(4)添加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甘露聚糖酶等。2.3提高抗病性(1)添加精油制剂:艾立康-克/吨。(2)添加包膜氧化锌:爱肠锌1-2克/吨。(3)添加益生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等。(4)添加丁酸钠或三丁酸甘油酯。(5)添加抗菌肽。2.4降低抗原性(1)采用低蛋白日粮技术:降低乳仔猪料的粗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9.0%以下,同时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克/吨。(2)减少豆制品的用量。(3)对豆制品进行预消化处理:大豆酶解、豆粕发酵。(4)对豆制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大豆膨化、大豆速爆。(5)二次制粒:将玉米、豆粕或其它豆制品、鱼粉三种比例高的饲料原料先高温(≥90℃)制粒,冷却粉碎后再与配方中其它原料一起进行低温(≤60℃)制粒。(6)先膨化后制粒:将玉米、豆粕或其它豆制品、鱼粉三种比例高的饲料原料先高温(≥℃)膨化,冷却粉碎后再与配方中其它原料一起进行低温(≤60℃)制粒。2.5提高酸化性(1)添加酸化剂:添加乳酸、柠檬酸、富马酸、苯甲酸、甲酸、二甲酸钾等。(2)减少系酸力高的原料用量,如石粉、磷酸氢钙、普通氧化锌等,使用有机钙(甲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添加植酸酶,用包膜氧化锌(爱肠锌)替代普通氧化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