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
一
概述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EpidemicDiarrhea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以呕吐、腹泻和脱水等为主要特征的高度接触性的消化道传染病。目前,该病在各个季节均有发生,但仍以冬季和初春发病率最高,不同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其发病严重程度视年龄而定,无品种和地域选择性。哺乳仔猪感染后通常引起腹泻脱水造成死亡,发病率为%,死亡率可达80%~%,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
病原体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所以与冠状病毒科其它成员一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粒了的形态特征呈多形性,但多倾向于球形,大小为95~nm,其平均直径约nm,外有囊膜其上有花瓣状纤突,纤突长18~23nm,从核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许多粒了的中央区域为电了不透明区。但是病毒的内部结构仍是未知之数。PEDV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由27,~31,个核普酸组成,病毒3端有3大主要开放阅读框,由外到内依次为S基因编码的糖基化纤突蛋白S(spikeprotein),M基因编码的膜糖蛋白M(membraneprotein),N基因编码的核衣壳蛋白N(nucleocapsidprotein)。S基因编码着个氨基酸,S蛋白决定着免疫原性,具有识别靶细胞、促进病毒和细胞膜结合等生物学作用,S蛋白还有识别靶细胞并且使病毒和细胞膜融合的作用,并且S蛋白在动物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存留时间较长;M基因编码着个氨基酸,由于M基因保守性很强,所以大多数PEDV的检测引物是针对M基因设计的,M蛋白主要作用是在病毒粒子组装和出芽过程中将核衣壳连接到囊膜上,M蛋白目前已确定是由mRNA5编码的一种穿膜蛋白,对病毒的装配成熟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重要结构蛋白;N基因编码个氨基酸,N基因序列的3’端和poly(A)尾之间存有一个由11个核苷酸组成的保守序列,病毒复制过程中负责识别RNA负链合成位点,其编码的N蛋白为磷蛋白。N蛋白主要功能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形成病毒核衣壳,同时N蛋白是种调节蛋白,能干扰宿主细胞周期,抑制干扰素的产生,诱导细胞调亡,也参与细胞通信,加之具有高碱性和含有高丝氨酸,是感染细胞时量最多的病毒蛋白之一。
三
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但近年出现了新的变化,也偶在天气炎热时发生,部分养猪场还有全年发病的现象。①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持续存在,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该病潜伏期一般在5~8d,主要传染源为带毒猪和发病猪,即使康复猪的粪便中也可能长期带毒。被发病猪粪便污染后的饲草、垫料、水槽等,猪场中的车辆、各种养殖用具都可能是病毒的传播媒介,易感猪群通过接触病毒传播媒介,诱发感染。②猪流行性腹泻还可以通过乳汁进行垂直传播。一旦发病,可快速波及全群。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为该病高发群体,发病率可高达%,其中刚出生7d内的哺乳仔猪危害最严重。③猪流行性腹泻呈现一种混发趋势,常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圆环病毒及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但是临床表现出典型的猪流行性腹泻症状。
四
临床症状
受猪自身免疫力与发病日龄、地区不同的影响,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的症状表现也不同。通常情况下会表现出水样腹泻,而粪便会呈现出黄色亦或是灰黄色状态,伴随恶臭味道。而猪全身会出现明显的脱水情况,大部分体温是正常的,也有部分猪的体温会提高1~2℃。在患病后期体温随之下降,同样伴随不同程度的呕吐现象。
哺乳仔猪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呕吐,常见于吮乳以后。而吐出的内容物携带黏液,呈黄白色。随后会有水样腹泻,而腹泻无呈现灰色、黄色亦或是透明水样,沿着肛门流出,将猪的臀部污染。如果猪流行性腹泻症状严重,其肛门下方会出现皮肤发红的情况,而且全身严重脱水。猪眼窝会下陷,行走更加蹒跚,食欲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停食情况。猪在腹泻3~4d后,会受脱水影响最终死亡。
保育小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会有个别猪出现呕吐症状,绝大部分小猪会在短期内出现水样腹泻,在早期会排出黄色水样稀粪。而在患病中后期会呈现出灰黄色的黏稠状稀粪,实际发病率是%,而死亡率比较低。
中大猪与种猪患猪流行性腹泻,部分猪会表现为呕吐状况,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猪群会呈现出程度不同的腹泻状况,实际的发病率为10~90%,而死亡率并不大,仅占
1~3%,很多猪在患病以后的5~7d之内康复,很少会持续超过10d。
五
病理变化
通常情况下,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变位于小肠。其中,小肠出现膨胀情况,使其肠壁不断变薄,而肠内部存有黄色液体或者是气体。另外,猪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或者是水肿。如果是哺乳仔猪,其胃内部会存在大量黄白色的凝乳块,甚至会有程度不同的充血亦或是出血病变。在组织学检查过程中,小肠绒毛细胞会脱落,也可能出现空泡,肠绒毛也会萎缩并变短。在结肠内部出现细胞空泡化情况,但并不会出现脱落。对于病死猪而言,其尸体十分消瘦且脱水,而皮下干燥现象明显,眼球凹陷相对严重。同传染性胃肠炎对比,猪流行性腹泻病症的胃内膜出血并没有传染性胃肠炎明显,而且,肠黏膜中肠绒毛萎缩变短的程度也没有胃肠炎明显。
六
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判断,但该病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可根据该病的病死率低,传播速度较猪传染性胃肠炎缓慢,且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加以区分。对病死猪进行解剖,病理变化主要在小肠,小肠肠腔内充满黄白色液体,肠系膜充血出血,伴有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显微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缩短,根据这些解剖病理变化可作进一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为该病主要确诊手段,可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电镜法、免疫酶染色法、RT-PCR和胶体金检测等方法检测该病抗原,也可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该病抗体。
七
防治
1.预防措施
1.1注射疫苗免疫
现阶段,国内已经成立了正规的生产厂家,生产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流行性腹泻的二联灭活苗,同时,也已经开始生产了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病的三联灭活苗。根据疫苗使用说明,需要在每一年的入冬前,对种猪和肥猪注射两次二联或是三联灭活苗,时间间隔在20d。其中,应采用后海穴注射方式,每一次注射的量为4ml。如果是仔猪或是小猪,需要适当地减少注射剂量。如果注射疫苗次数只有一次,那么免疫效果并不理想。如果猪场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病症,需要针对假定健康仔猪肌肉注射三联弱毒苗或者是口服,能够有效地预防这种病症。
1.2母猪“返饲法”
“返饲法”:即将带毒的病猪粪便或采集2~5日龄发病症状典型的小猪小肠(包括内容物)剪碎后拌在饲料里饲喂空怀或怀孕母猪。母猪经感染后15d便能诱导产生抗体和乳汁免疫力,并通过初乳传递给哺乳仔猪,仔猪经被动免疫后可持续到断奶而不发病,且能缩短该病的流行时间。对临产15d的怀孕母猪只能返饲1次。“返饲法”有一定散毒风险,可使得强毒持续存在,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须慎重使用。临产前15d以内禁止采用此法,因感染后15d内的乳汁可能带毒。
2.强化饲养管理工作
冬季与春季寒冷季节不允许在疫区引进种猪,一旦引进,必须采取隔离饲养方式,时间超过15d。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猪舍防寒保暖以及通风等工作,确保圈舍内部是干燥的。而在饲养方面,必须要增强饲料能量水平,为其提供所需饮水量。基于此,一定要保证猪舍的环境卫生良好,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有必要,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或是土霉素等多种药物,具有保健与预防作用。
3.治疗
目前,猪流行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对该病主要实施对症治疗。可以在猪饮水中,不仅可以补充补液盐,同时也可以添加广谱抗生素,对继发性感染予以有效地控制,使得治愈几率不断提高。如果猪场的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盐水,以静脉注射方式向猪注射,进而增强患病猪的治愈率。
汇编祁光宇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或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