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定价为何如此重要?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我的出生地鹿儿岛,如今建有三家京瓷的工厂,我偶尔会去那里视察。像鹿儿岛那样的日本小城市,街边往往有不少家乌冬面店。有时候,我也会在午饭时间去光顾。
一家地处乡间的小餐馆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已经过了午间用餐高峰期,我走入店内,发现里面空空荡荡,四下无人。我问:“有人吗?”于是从里屋走出了一位大妈,她满脸诧异,似乎在想:“这个人找我有什么事啊?”我也在心里念叨:“你不是挂着‘饭店’的招牌嘛。有人进来,当然是用餐了。”
我是客人,她原本应该对我说:“欢迎光临”或者“您要点什么?”可却只是茫然地看着我。我问:“你这里有乌冬面吗?”她也只是绷着脸应道:“哦,那你要什么乌冬面?”我点了油豆腐乌冬汤面,然后她便一声不吭地到厨房里去吭哧吭哧捣鼓了。
到了这里,作为食客,我的消费体验已经很糟糕了。等面端上来后,发现汤头半热不热,看起来就不好吃。用筷子夹一根送到嘴里,果然不出所料。味道很差,可价格却和京都的差不多。
在我吃面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其他客人进来。虽说过了午餐高峰期,但这也是不正常的。再回想起刚才进店时,那位大妈呆在里屋,由此推断,在我进店前,店里一直没客人。最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这种小地方的乌冬面卖得和京都闹市区的一样贵?小城市的平均工资肯定比大城市低,这样的定价显然超出了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因此餐馆才会门可罗雀。
几个月后,我没有“吸取教训”,又去了那家餐馆。发现原来日元的乌冬面已经涨到了日元。据大妈说,店里客人一直很少,经营亏损,为了摆脱困境,于是想出了这个“涨价回本”的办法。可她没有想到,一旦涨价,只会进一步吓走客人。究其根源,是因为她不懂“何为定价的本质”,以那碗油豆腐乌冬汤面为例,她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大概应该卖日元吧!”这种“拍脑袋”的定价行为,在我们身边非常常见。
在京瓷公司,当我选拔干部时,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让大学毕业、满腹理论的科班人才当干部,公司真的能顺利发展吗?关键还得看其是否懂得商业本质吧。”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我甚至打算让所有候补干部去当一回“夜间乌冬面小贩(夜里沿街叫卖乌冬面的摊贩—译者注)”。虽然该计划最终没能落实,但我的想法和构思很完整。
假设公司提供流动摊位和00日元本钱,让候补干部拉着摊车,日夜沿街叫卖乌冬面。几个月后,00日元变成了多少,其具体金额便是成绩。在此期间,他们不用去公司上班,工资照发。接下来,我继续向大家说明该设想的目的所在。
1
要当乌冬面小贩,首先必须会做乌冬面。乌冬面好不好吃,汤头是关键。因此,“如何做好汤头”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用鲣鱼干煮汤?还是用海带煮汤?抑或两者并用?此外,是用便宜的海带还是用贵的海带?要不要在汤料里加小沙丁鱼干?用什么样的鲣鱼干?根据不同的汤料和做法,煮出的汤头也各不相同。
此外,像“去哪里买葱”“如何煮面”等都是需要考虑的环节。是直接买一份份的湿面条直接下锅?还是买干面条焯熟后酌量使用?甚至是为了节省成本而直接买面粉自己擀面条?可见,光是“乌冬面原材料”这一项,就有各种方式可选。所以说,光是煮熟一份面的成本,也会由于不同的经营方式而出现差异。
如果去面条加工厂进货,便宜的话,一份乌冬面条的价格大概在二三十日元左右。把做好的面条放入事先煮好的鲜美汤汁中,再放上切好的葱和鱼糕。切鱼糕也有讲究,与其切一块厚的,不如切三块薄的。因为三块的面积大,平铺在面条里,显得更美观。如果像这样,在各方面下功夫,并努力控制材料进货价格的话,一碗乌冬面的成本不会超过日元。
2
接下来,就要决定价格是多少,也就是所谓的“定价阶段”。假设成本价是日元,那么卖日元也可以,卖日元也可以,摊贩可以自由决定。但有一点必须考虑,那就是“卖什么价,才能让生意最好”。
此外,“到哪里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环节,这当然也由摊贩自己决定。如果在没什么生意的地方,即便拉着车连续转悠几个小时,也只能是徒劳,关键在于选址。有的摊贩在小酒馆和酒吧聚集的繁华街市周边“蹲点”,等待晚上喝醉酒的路人光顾;有的摊贩在前往繁华街市的半路上顺便去趟学校聚集地,以傍晚学习归来的学生为对象,低价叫卖;有的摊贩专门把繁华街市的夜店女和醉汉作为目标顾客,他们最早也要在夜间11点之后才会来吃面,如果头脑够机灵的话,就能明白,哪怕从11点开始布置摊位,时间也绰绰有余。
3
如上所述,在什么时间做生意、在哪个地段做生意,这些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头脑,而定价也由此而不同。如果是在学校聚集地赚学生的钱,有些摊贩可能会以“成本日元,售价日元”的方式搞薄利多销。而有些摊贩则会反其道而行之,走“精品路线”,以较高的价格售卖非常美味的乌冬面,即所谓“少销多利”的方式。换言之,定价是一切的原点,其左右着经营的方向。
假设这样的“候补干部实践考察期”为三个月,那么这三个月内,在当夜间乌冬面小贩的过程中大幅盈利者,便是具备经商才能之人。在京瓷,这种擅长定价和获取利润的人便会被提拔为干部。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02
可口可乐的定价诀窍,把获取的利润用于促销宣传
我再举几个具体实例,先说可口可乐。
我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战后物资匮乏期,当时有销售各种物品的黑市,而可口可乐也在那时进入了日本。起初它非常昂贵,我记得,与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等同类饮料相比,其价格高得离谱。
我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时,觉得有一股药味儿,心想:“就这玩意儿,价格居然比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贵一倍还多。”再加上当时的可口可乐还是玻璃瓶装的,瓶壁非常厚,让人觉得里面的液体比一般汽水少,很不划算。因此,当可口可乐刚进入日本时,我认为它肯定卖不出去。
可结果如各位所知,可口可乐后来席卷了日本的饮料市场,转眼就超越了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成为碳酸类饮料中的王者。按理说,碳酸饮料作为大众消费品,只有“好喝又便宜”才能好卖,但可口可乐却颠覆了这样的常识。这让我惊讶不已。
后来才知道,当时,销售可口可乐的商家都能获得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大量佣金。而且,只要商家同意,公司就会为商家无偿安装印有“可口可乐”字样的店头招牌。换言之,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让自家产品的销量超过柠檬汽水和弹珠汽水,给予了商家各种形式的激励。
在以前的夏季庙会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夜市摊位前放着大冰块,上面堆满可口可乐的玻璃瓶,劲头十足的年轻小伙一边大声地叫卖:“来瓶可乐吧!”一边把冰凉的可乐递给客人。摊贩如此卖力地推销可乐,甚至把嗓子喊哑了也在所不惜。仅凭这点,就能想象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佣金有多么高。
售价高,利润自然也高,而大部分利润都用于促销宣传,比如巨额的广告费用。反观利润微薄的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厂商,它们既无法像可口可乐公司那样一掷千金地打广告,也无法给予零售商利益激励,最终纷纷在市场竞争中败给了可口可乐。
换言之,可口可乐的战略是“通过高售价获得高利润,并把大量利润投入到有效的促销宣传中”。我认为,这便是其成功的秘诀。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定价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越便宜越好,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战略进行定价。
03
养乐多的定价诀窍:把“卖健康”作为“大义名分”
我再举个养乐多的例子。
“养乐多”这个商标名取自一种名为“养乐多菌”的乳酸菌。酸奶和养乐多之类的乳酸菌饮料能够清理肠道,调整消化功能,因此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在养乐多之前,市面上已经有一种叫“可尔必思”的饮料,它也是通过乳酸发酵工艺制成的。而养乐多却在广告文案中强调“养乐多里的活性乳酸菌能够直达您的肠道”。
可尔必思一直是大瓶装的,量多味浓。小时候,一到夏天,我的母亲经常会用水把可尔必思冲淡后给我喝。我觉得可尔必思和养乐多的味道并没有什么大差别,可养乐多装在小小的塑料容器中,价格却比可尔必思贵。
养乐多在刚推出时,我认为它没有市场前途。可尔必思已经存在,不但价格划算,而且也具备清理肠道的功能,可为什么小瓶装的养乐多反而卖得更贵?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
事实证明我又预测失误了,养乐多的零售网点在日本全国逐渐铺开,遍布各个角落,养乐多公司也蓬勃发展。后来,不仅限于日本,其在巴西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成功。
日本各地都有养乐多公司雇用的促销员,促销员是清一色的女性,她们被称为“养乐多妈妈”,推着装有养乐多的手推车进行推销。养乐多售价高,因此毛利也高,公司能够向这些“养乐多妈妈”支付高额薪金。在高回报的激励下,她们自然会努力而热心地从事推销工作。
据说,在上岗前,每名“养乐多妈妈”都必须接受公司的培训。公司会教育她们:“你们的工作并非单纯地推销清凉饮料,而是推销健康理念。每天早上一瓶养乐多,为好身体加油。我们公司是向日本国民提供健康的企业。”换言之,“养乐多公司从事的是健康产业,卖养乐多就是卖健康”。之所以要对“养乐多妈妈”进行这种培训,就是为了让她们理解企业的“大义名分”。而这样的健康理念,便是养乐多定价策略的原点。
未完待续
致力于为中国企业
提供正统的阿米巴?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