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疾病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疾病
疾病饮食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

一、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病原性腹泻

(1)病毒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来自病猪和带毒猪,病毒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可随粪便排毒达8周之久,带毒的犬、猫和鸟类可传播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各种年龄猪只都易感,但以1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后期体温下降,呈水样粪便,黄绿色、灰色或白色,呕吐、脱水、消瘦,一般2-7天死亡,3周龄以上的猪可耐过,但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生产母猪和育肥猪发病轻微,表现厌食、呕吐、水样腹泻。本病一旦发生,传播很快,常呈地方性流行。

流行性腹泻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阶段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母猪发病率可达15-90%,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不食,粪呈灰黄色或灰色,1周龄内仔猪腹泻2-4天脱水死亡。

轮状病毒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感染率高达90%以上,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达10%左右,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应激因素对该病的发生、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喜卧地,有的呕吐、腹泻、排黄绿色或糊状便、脱水,可持续2-4天。

(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生产母猪带菌、产房环境污染、卫生条件差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主要见于3日龄左右乳猪,7日龄以上发病很少,同窝仔猪发病率90%以上,不同窝的仔猪及继续分娩的仔猪在同一猪舍内可感染发病,病死率一样很高,临床常见仔猪出生后10多小时突然全身衰弱死亡,生后2天发病的表现腹泻,排黄色稀粪,含凝乳小片,肛门松弛,捕捉时从肛门冒出稀粪,病猪精神沉郁,不吃奶、脱水、消瘦,昏迷衰竭而死。

仔猪白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2-3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猪场和猪群中,发病率很高,但致死率很低,如果一窝仔猪中有一头下痢且未及时采取措施,很快就会传播到全群,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不好、阴雨潮湿、天气突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乳猪抵抗力下降等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临床表现:仔猪突然下痢,开始排糊状便,继而变水样,随后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在尾、肛门及附近常附有粪便,仔猪脱水、消瘦、弓背、皮毛粗乱、结膜苍白、怕冷,病程5-7天。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母猪的肠道及外界环境中,常引发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以排灰黄色或混有大量血液的粪便为特征,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发病率40-50%,死亡率%,病程5-7天,7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菌引起的一种仔猪传染病,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老鼠可传染本病。主要危害1-4月龄仔猪,20日龄内和6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生。饲养密度大、环境卫生差、潮湿、营养不良、寄生虫或病毒等都可导致此病流行,临床上常见与猪瘟、蓝耳等混合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变化、发热、沉郁、不食、耳及胸腹部皮肤发绀、下痢,死亡率高,病程2-4天,慢性病例表现大肠坏死性肠炎、下痢、消瘦、粪便、恶臭,带有血液和粘液,下痢持续3-7天后停止,数天后又复发,病猪眼结膜潮红、肿胀、有粘性分泌物,皮肤出现湿疹,严重者脱水死亡。

猪痢疾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病猪与带菌猪为传染原,带菌时间长达数月,犬、鼠、鸟、苍蝇均可传播本病,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主要侵害7-12周龄的仔猪,特征是大肠黏膜发生卡它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病猪表现体温稍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下痢,排稀粪或水样带血粪便,后期便中带粘液及坏死组织碎片,有恶臭,病程1-3周,死亡率5-25%,饲养管理不良、营养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气候多变等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并加重病情。

(3)寄生虫性腹泻

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有猪球虫、隐孢子虫、蛔虫、类园线虫、猪小袋纤毛虫、鞭虫、棘头虫等,这些常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临床诊断的难度,也加大了病死率,猪球虫主要危害1-3周龄仔猪,临床表现腹泻,为水样便和糊状便,呈白色或黄色。猪鞭虫常引发2-6月龄猪血痢、贫血、生长缓慢,并可与猪痢疾并发。猪蛔虫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3-6月龄的猪,临床表现咳嗽,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异嗜、贫血、消瘦、磨牙、皮毛粗乱、生长缓慢,形成僵猪,有时可造成死亡。猪类园线虫病主要侵害1-3龄的猪,可经胎盘感染,临床表现贫血、消瘦、腹痛、下痢、粪便带血或粘液,最后可因衰竭死亡。

2、非病原性因素引起的仔猪腹泻

当饲喂高蛋白日粮时,由于仔猪不能有效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尤其是植物蛋白,未被消化的蛋白进入大肠后,在致病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从而刺激肠壁,引起肠胃机能紊乱,加之胃肠道呈酸性,消化酶活性不能有效发挥,从而诱发仔猪腹泻。

由于仔猪消化道及酶系统发育不健全,尤其是蛋白酶在6-8周前偏低,当仔猪采食到饲料中的抗原物质(蛋白),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即饲料抗原引起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引起功能变化,引发仔猪发生腹泻。

由于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主动免疫,当母源抗体不足或断奶后母源抗体急剧下降,造成仔猪免疫力低下,仔猪的小肠发生炎性变化,也可诱发腹泻。

当仔猪缺乏维生素(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锌、硒、铁、铜)和其他营养物质时可导致抗病力下降,也可诱发腹泻。

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或有毒物质(碱,砷)也可诱发腹泻。突然改变饲料,气温多变,寒冷,阴雨连绵,炎热,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及各种应激反应都可诱发仔猪腹泻。

二、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

1、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1)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全部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利于消灭传染原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交叉感染。

(2)妊娠母猪在产前14天驱虫,拌料或皮下注射伊维菌素。

(3)分娩舍和保育舍在进猪前7天要全面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干后再用聚维铜碘消毒2次,空置3天后进猪。

(4)母猪临产前用0.05%过氧乙酸配成溶液,加温到30℃进行乳房、后阴消毒。

(5)产房的所有物品、工具及人员必须经消毒后方可进入。

2、改善管理

(1)产房保持温度20-22℃,产箱的温度:1-7天保持32-34℃,8-12天保持30-32℃;以后到断奶稳定在28℃。

(2)产房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

(3)母猪分娩后要时刻保持产床清洁干净,母猪的乳房和乳头要用0.1%高锰酸钾擦洗干净,然后再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仔猪出生擦干后尽快吃上初乳。

(4)剪牙、断尾、断脐都要严格用碘町消毒,防止感染。

(5)仔猪7日龄开始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训料、补料,以锻炼其胃肠功能,防止断奶后腹泻。

(6)对母猪要给予营养均衡全面的哺乳料,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富有营养的乳汁,母猪乳汁过浓会使乳内脂肪和蛋白含量过高,仔猪吃后不易消化,可能引起仔猪下痢。乳汁过稀则营养不全,缺少矿物质和维生素,也可引起白痢发生。

(7)让仔猪饮用充足清洁的饮水,防止仔猪喝母猪的尿液,引起腹泻。

(8)仔猪断奶后,母猪离开,仔猪留床5-7天,然后原窝组群转至保育舍。

3、免疫预防

(1)母猪产前45天、20天各注一次T-P二联苗,后海穴注射。

(2)产前30天注猪瘟细胞苗加转移因子。

(3)产前15天注圆环病毒苗。

(4)每年普免3-4次伪狂犬苗。

4、药物保健

(1)母猪产前3天注1次长效土霉素,隔2天后再注1次,可预防母猪产后的各种感染,保证乳汁的质量。

(2)仔猪出生后1日龄、4日龄注射干扰素(白介素,高免球蛋白)各一次,同时口服卡那霉素稀释链霉素,1支兑1支,对应10头小猪,连用2天。

(3)仔猪出生后2日龄滴鼻0.5毫升伪狂苗,3日龄、7日龄注射铁硒各0.5毫升。

(4)断奶前3天,每头仔猪注1毫升转移因子,以加强仔猪的抗应激能力。

(5)断奶前后各5天,在饮水中加支原净,强力霉素,清瘟败毒散可溶性粉,预防各种病毒和细菌病的混合感染。

(6)哺乳期间的疫苗免疫按实际情况进行,其与药物保健是相辅相成的。

三、仔猪腹泻性疾病的治疗

1、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干扰素、转移因子、黄芪多糖按说明量混合,后海穴注射,同时口服杨树花口服液,1日2次,脱水严重的腹腔注射补液。

2、细菌性腹泻的治疗

转移因子、干扰素、穿心莲按说明量混合注射,同时口服杨树花口服液,1日2次。

3、非病原性腹泻的治疗

非病原性腹泻引起的仔猪腹泻,重点是消除和降低断奶时的应激,主要是温度、环境、营养等应激,给仔猪一个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和无污染的生活环境。严禁饲喂变质、发霉的饲料,降低日粮中的蛋白水平。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治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tnw.com/yfjb/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