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有粮
中国人民医院(医院)康复理疗科北京
(本文摘选自《中国针刀》年论文集)
筋性腹泻是指因外周经筋损伤而卡压相关经脉出现的腹泻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但误诊率极高,患者多经药物等治疗效果不佳。近几年来,我们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手法、针刀、理疗及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此类患者,收到了满意疗效,现将粗浅体会和对本病的认识介绍如下。
1、本病的临床特点
患者多有左下腹及下腹痛(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经筋),腹部平坦,无压痛或轻压痛,无反跳痛;脊椎胸9-腰2棘突有偏歪伴有棘突旁压痛存在或/和腰2-3横突压痛或可扪及条索状物(足太阳经筋);也可在腹股沟韧带下及小转子等处查到结筋病灶点(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经筋),一般以左侧多见。便前多有腹痛不适,便后消失;大便3-7次/日,呈水样便或不成形粘液便;食用正常食物或某些刺激性食物后能诱发加重;便常规检查多数无阳性发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肠镜检查多见肠粘膜轻度充血或有激惹现象,除外肠癌、痢疾、结肠憩室及血吸虫等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手法整复:患者俯卧位,在脊椎胸9-腰2棘突旁或/和腰2-3横突附近寻找受损的结筋病灶点,可找到压痛敏感点或可扪及筋结、筋索、钝厚、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凡腰椎横突有结筋病灶点者,应顺腰大肌在腹股沟韧带下触摸其痛性挛块,即府舍次、维道次、气冲次。在股骨小转子滑囊处,触摸有痛性结节者,即髀关次[1]。先进行局部揉、摩等放松手法,然后用拇指尖端点穴,即以指代针,由轻到重,要求指力达到病变的深层部位,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准,指压过程中要求拇指尖端要有间歇的放松,每处指压施术1min后,患者一般顿感腹部舒适轻松;对棘突有偏歪者,采用定点旋扳法进行复位;最后再行局部揉、滚、按、摩等放松手法。每次治疗15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理疗:手法治疗后即进行采用超短波治疗,采用北京USW-B型超短波电疗机治疗,频率为70-Hz,两电极对置于腰腹部,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5min,10次为1疗程。
对病久或软组织粘连较重者采用长圆针松解治疗:患者俯卧位,在脊椎胸9-腰2棘突旁或/和腰2-3横突附近寻找受损的结筋病灶点,找到压痛敏感点或扪及条索状物后,以龙胆紫定点标记,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和生理盐水10ml,先常规消毒后作皮丘局麻,然后在压痛点注入药物1.5-2ml。采用针刀松解解结法,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皮肤刺入,在棘突或横突尖部小幅度松解2-3刀后出针,以无菌纱布压迫针孔2min,创可贴贴敷针孔。未愈者1周后再进行治疗。一般不超过3次。
为巩固疗效,减少复发,进行腰肌及腹肌的康复训练,以调整经筋平衡:(1)“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轮流屈伸两腿,模仿踏自行车的运动,动作较快而灵活,屈伸范围尽量大;(2)双手上举耳旁或耳后,双腿交替前弓后箭式跨步走练习.如右下肢前跨,并屈膝(前弓),左下肢后伸直(后箭);(3)上斜角度的仰卧起坐。平躺在地板上,双腿向上举起成60度角左右。双手放脑后,抬起上身,用左手手肘碰右膝盖,再换右手动作;(4)燕飞动作;(5)仰卧弓桥动作。以上运动,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并根据体力状况每次运动量由少至多,逐渐增加,每天进行1-2次。
3、疗效评定标准
优:大便1次/日,便前无腹痛不适感,便质正常;良:大便1-2次/日,便前有轻微腹痛不适感,便质基本正常;差:大便>3次/日,便前有腹痛不适感,大便时干时稀;便质时好时坏。
4、临床资料
曾治疗32例,均获显效。本组复发病例19例,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疗效即显。
5、病案举例
患者林某某,男,32岁。于年3月16日就诊。主诉:腹泻伴腹部隐痛三月余。医院就诊,经内、外科会诊及血、尿、便、肠镜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为“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等,给予“抗生素”、“整肠生”、“健脾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经询问患者既往健康,一年前曾有腰扭伤史,遂检查腰部压痛点,在患者第一腰椎棘突旁查到压痛(+),棘突偏歪;左侧第二、三横突尖部查到敏感的压痛点,经按压时腹痛立即消失,示为阳性体征,诊断为“腰源性腹泻”。治疗方法:令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其左侧,用拇指尖端点穴(压痛敏感点),即以指代针,由轻到重,要求指力达到病变的深层部位,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准,指压过程中要求拇指尖要有间歇的放松,指压施术1min后,患者顿感腹部舒适轻松;采用定点旋扳法对第一腰椎棘突进行复位。次日来诊诉腹泻、腹痛均明显好转,按上法继续治疗三次后患者痊愈,又巩固治疗两次,随访至今无复发。
6、机理探讨
筋性腹泻临床上多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目前未受到足够重视,其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从解剖学看,小肠、升结肠、横结肠由胸6-腰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其纤维由内脏大神经、腹腔节、肠系膜上丛节后纤维布于肠壁。其副交感神经起于延髓内迷走神经背核,经腹腔神经丛至肠系膜上丛分布于小肠、升结肠、横结肠。胸12-腰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由内脏小神经、内脏最小神经、肠系膜下丛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其副交感神经由骶2-4脊髓副交感核,经骶神经、盆内脏神经、盆丛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交感神经兴奋时,肠蠕动迟缓可出现便秘,副交感神经兴奋或交感神经抑制时,肠蠕动增强而出现腹泻。腰椎及小关节、椎旁肌筋膜等软组织因外伤、劳损以后残留的病灶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变,形成刺激性灶或激痛点,累及脊神经根前后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2],交感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抑制,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占优势,使肠胃蠕动增强,并增进胃液、肠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从而导致腹泻。
临床观察本病多发生在胸9-腰2椎间关节错位以及在骶棘肌外侧缘腰椎横突部(以左侧第二、三横突处最为多见)查找到压痛点,或在腰大肌的三个常见压痛点处(腰椎横突、腹股沟韧带下及股骨小转子滑囊处)触摸到痛性结节,即府舍次、维道次、气冲次、即髀关次等结筋病灶点。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致脊椎关节失稳,在姿势不良、疲劳过度、受寒冷或失眠、情绪不佳等因素下,使下胸或上腰段椎间关节错位,及椎周软组织损伤可导致椎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生理病理方面分析,一个自主效应器被去除神经后,它将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越来越增加,称为去神经敏感性。由于椎间关节错位,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到严重压迫,神经功能低下,肠壁细胞处于类去神经的过敏状态,对许多正常食物或某些刺激性食物显示过敏现象而致肠功能紊乱[3]。
腰大肌居于脊柱腰段同腰椎横突之间的深沟内,它起自全部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全部腰椎体及椎间盘和第十二胸椎体的下缘。肌纤维行向下外侧方,联合髂肌的内侧部,形成一个肌腱,穿腹股沟韧带的肌腔隙,贴于髂耻隆起的前面及髋关节囊的前内侧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腰大肌的功能:提臀提髋,限制髋外展。所有背部肌肉只有腰大肌是附着在所有腰椎的前缘,所以从运动功能上讲它可以看作是背部其他肌肉的唯一拮抗肌,其劳损的机率远大于其它肌肉。腰大肌起始处有一系列腱弓,腱弓与上位腰椎之间的裂隙为腰动、静脉和腰交感干的交通支通过。腰大肌的后面邻接腰椎横突和腰方肌内侧份,内侧方毗邻腰椎体和腰动、静脉,前内侧缘挨腰交感干,主动脉淋巴结和髂外动脉,腰大肌实质的后份有腰丛。右侧腰大肌内侧缘为下腔静脉所覆,左侧者居腹主动脉的后外侧方。右腰交感干均位于下腔静脉外侧缘后方、腰大肌内侧与腰椎之间;左腰交感干位于腹主动脉外侧,交感神经链存在于其内侧与腰椎之间。腰大肌作用力,是脊柱伸展应力的重要动力。在静态下是支持脊柱的支撑力;动态拉伸下,是导致脊柱一尤其是颈段、腰段伸展一过伸的主要运动力[4]。腰大肌损伤受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或受压迫使交感神经抑制而发病。
棘上韧带附着于棘突处最易劳损,所以当棘上韧带劳损刺激窦椎神经末梢,会引起一系列症状,这是因为脊神经后根(背根)是感觉根,由传入纤维组成,且窦椎神经的感受器距离脊神经根最近,它的损伤会直接刺激脊髓而上行传入神经中枢,也会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的内脏症状[5]。腰背筋膜前叶和腰髂肋肌附着于腰椎横突尖,当此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常会并发慢性腹泻(常诊断“过敏性结肠炎”)。上腰段的双侧横突尖痛,可向上传导,汇集于胸11、胸12或腰1棘突部,形成传导区的棘突痛和传导性压痛点[5]。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肌学、韧带学及其附属组织循行分布和生理病理规律的总结。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是活动时的受力点,也是非生理性活动的损伤点,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可出现卡压经脉的“横络”,造成气血不通。此时津液受迫切而“聚沫”,使致痛性生化物质浸润,压迫痛敏组织则产生“痹痛”。更因为有“横络”的机械性卡压,常成为顽固性深邪远痹症。解除这种顽痹的关键是分离“横络”,即用针刀或长圆针在结筋点处,行“关刺”,“恢刺”或“短刺”等“解结”针法。
手法放松腰背部软组织后进行整复椎间关节错位,然后用理疗消除脊椎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用针刀或长圆针在结筋点处实施解结法可分离“横络”的机械性卡压,松解软组织粘连,疏通了经络,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状况,阻断了病变组织中神经末梢对无菌性炎症化学性刺激的传导[7],从而解除了对植物神经的机械性压迫和化学代谢产物的不良刺激。内脏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肠功能亦复正常,从而使腹泻自愈。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是以脾胃为主,肝肾有关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久病气虚,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完谷不化,水湿积滞泛滥于肠而致泄。其治疗均非单纯补泻一脏一腑所宜,关键在于调整脏腑气机升降。人体气机升降是五脏六腑共同维持,与肝、脾、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脊椎胸9-腰2棘突旁或/和腰2-3横突周围结筋点处取穴治疗,恰与督脉、夹脊穴及肝俞次、胆俞次、脾俞次、胃俞次、肾俞次等穴相对应,可调整脏腑的虚实及气机升降,而达到治其本的目的[8]。
筋性腹泻临床上较为多见,但常被忽视而误诊,我们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筋手法理筋整复、针刀或长圆针解结松解结合理疗、康复训练的方法是一种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这种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取效迅速、易被患者所接受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佳方法之一。我们建议临床医生应重视此病因的存在,当腹泻久治无效,又检查不到明确原因时,应考虑筋性腹泻的可能,需经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腹腔及盆腔等科病变的情况下,进行详细检查,特别是在胸9-腰2椎间关节和骶棘肌外侧缘腰椎横突部(以左侧第二、三横突处最为多见)及腹股沟韧带及股骨小转子滑囊等处查找压痛点(经筋结筋病灶点),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薛立功主编.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刘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腰源性腹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16(10):.
[3]魏征主编.脊椎病因治疗学(第1版)[M].香港:商务印书馆,,.
[4]韦以宗,谢冰,谭树生.腰大肌作用力与脊柱伸展应力关系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剂学杂志,,5(26):
[5]李江舟主编.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与发挥[M].沈阳:,.
[6]宣蛰人主编.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
[7]田有粮.指压治疗腰源性腹泻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9(25):
[8]田有粮,李月,李茜.手法并超短波结合针刀治疗脊椎源性腹泻的临床疗效[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
1、年1月22日-24日(21日报到)将在郑州院士解剖工作站举办“新鲜尸体解剖精品班”,本次将采用3天2夜,白天解剖,晚上实战教学,手把手带教。即掀翻以往的教学模式,白天新鲜尸体解剖,晚上临床实战手把手教学,全程3天2晚,让每名学员更加直观学习解剖及临床实战经验,达到百分之百满意的教学宗旨。欢迎大家报名参加,报名(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最好北京中科白殿疯正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