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上腹居中部位的持续或反复的不适?这种不适是一种主观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一般不认为它是疼痛,可能特指上腹饱胀、早饱、胀气、恶心、干呕、呕吐或是与这些症状相关的一种感觉。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这样的临床综合征便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胃肠感知动力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法找到形态学或生化异常解释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以往认为主要由胃肠动力异常所致,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其症状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动力改变、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免疫功能改变、炎症、中枢神经系统及肠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改变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国家患病率达19%~41%,平均32%,国内为18%~45%,占消化门诊的20%~50%(数据源于年第13版实用内科学),已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临床目前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有,胃肠动力障碍、胃十二指肠高度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底容受性舒张功能障碍、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胃酸刺激及精神心理因素。从功能医学角度来看,消化不良是消化功能失衡导致,其机制如下:
1
咀嚼不充分
如口腔疾患、年老体弱、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不良咀嚼习惯等,均可影响咀嚼功能。
2
唾液分泌不足
失水、疲劳、恐惧等情形下,可通过抑制延髓唾液分泌中枢的活动使唾液分泌减少。
3
胃酸分泌不足
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人往往胃酸水平较低。胃酸分泌不足会使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得以繁殖,产生胃肠道炎症或加重炎症反应,炎症损伤胃黏膜,使胃泌素、胃蛋白酶原及胃酸分泌减少,加重胃消化机能的紊乱,甚至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胃酸不足,会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使蛋白质消化不良,导致肠道慢性食物过敏和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胃酸不足,不能有效地分离出食物蛋白质包裹的其他营养物质,从而引起营养不良。矿物质需要离子化后才能被充分吸收,胃酸不足,使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受阻,导致矿物质营养不良。
01
胃酸分泌不足的原因
?压力
?感染(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部炎症
?饮酒
?抑酸剂/抗酸剂的使用
?年龄增长
?营养不良
02
胃酸分泌不足的症状
?饭后立刻腹胀、嗳气、食道灼热感、胃肠胀气
?进食后的饱腹感
?上腹部产气过多
?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
?铁缺乏
?多种食物过敏/敏感
?鼻子或脸颊部毛细血管扩张(酒渣鼻)
?服用补充剂后恶心
?指甲剥落或破裂
?直肠瘙痒
?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
?青春期后的痤疮
03
辅助检查
盐酸甜菜碱激发试验:对于怀疑低胃酸的患者可以做盐酸甜菜碱激发试验,饭后给予一片盐酸甜菜碱补充剂,如果服用后有胃部烧灼感,说明不缺少胃酸,如果服用后无症状,说明该患者胃酸缺乏。
4
胰液分泌不足
胰液中含有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当胰液分泌缺乏时,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然不能完全被消化和吸收,常可引起脂肪泄;同时,也可使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吸收受到影响;但对糖的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
01
胰液分泌不足的原因
1)胰腺本身的分泌功能减退。
2)小肠黏膜受损,使胰液调节受阻,胰液分泌减少。
3)胃酸分泌不足。
02
胰液分泌不足的症状与体征
?饭后2~4小时有消化不良/饱胀的症状;
?饭后2~4小时有腹胀或胃肠胀气的症状;
?粪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
03
辅助检测
以大便为样本的消化系统综合分析中,胰弹性蛋白酶水平,可以作为衡量胰外分泌量是否充足的指标。
5
胆汁分泌不足
胆汁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01
胆汁分泌不足的原因
1)肝脏本身的功能减退。
2)小肠黏膜受损,胆汁分泌的体液调节受阻,导致胆汁分泌减少。
3)胃部炎症:炎症使胃底部G细胞受损,胃泌素分泌不足。
4)胃酸不足。
5)胆囊切除,对于脂类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6)胆囊炎:胆固醇对胆囊平滑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造成其受损性收缩,胆囊壁发炎也会有此类症状。
02
胆汁分泌不足的症状
胆汁分泌不足导致脂肪消化不良。
6
刷状缘酶分泌不足
刷状缘酶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分泌的消化酶,包括肽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肠道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受到损伤,会导致刷状缘酶分泌不足,有些人由于乳糖酶缺乏,在食用牛奶后发生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因素
?咀嚼不充分
?食物过敏/食物敏感/食物不耐受
?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动力障碍(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乳糜泻患者)
?压力
?饮酒
?抑酸剂/抗酸剂的使用
?年龄增大
?营养不良:镁缺乏,膳食纤维摄入少
?缺乏运动
功能医学干预治疗
(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烟、酒不良嗜好,减少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抑酸剂/抗酸剂等药物的使用。缓解压力,增加运动。
(二)少食多餐
(三)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四)治疗感染、治疗口腔疾患
(五)胃肠道5R原则干预
优化胃肠功能,建立“智能黏膜屏障”,恢复胃肠道的平衡、健康状态。包括五个基本的临床步骤:
1、去除(Re-move)
去除肠道黏膜的刺激因素,包括胃肠道的病原微生物(致病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过敏/不耐受的食物、环境毒素、药物、压力等。临床方案:排除饮食法,禁食或少吃过敏/敏感食物。
2、补充(Replace)
补充可能缺乏或不足的消化酶、胃酸及其他帮助消化的营养素。临床方案:补充消化酶、盐酸甜菜碱类营养素,补充纤维类物质以支持胃肠道的运输和消化功能。
3、再接种(Reinoculate)
引入益生菌,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4、修复(Repair)
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支持胃肠黏膜的修复、愈合和再生。如谷氨酰胺、必需脂肪酸、锌、泛酸、各种维生素等。
5、重建平衡(Rebalance)
指的是在一个患者的健康恢复中提供心理支持,改变心态、饮食和患者的生活方式,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维护消化系统功能的
饮食指导建议
一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1、细嚼慢咽
进餐时,尝试每一口都咀嚼25-50次,食物被咀嚼得越碎,越容易与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接触,有利于消化。同时还能够促进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泌,促进消化道的愈合和修复。
2、快乐进餐
吃饭时不要做其他事情,饱餐后,大脑需要20分钟才能得到消化信息。
3、规律进食
4、切勿站立进食
5、睡前3小时不要进食
夜宵促进食物返流,并导致体重增加。
6、饭前深呼吸
用餐前做五次5秒吸气5秒呼气的深呼吸,激活副交感神经的脑肠轴。
7、认真清洗蔬菜和水果
8、处理生食前后洗净双手、用具以及砧板,尽可能地避免生鱼、肉、家禽等发生沙门菌暴露。
二
健康饮食
1、饮食多样化
每餐都应该有水果、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粗粮、以及少量健康的油和脂肪。
2、每天食用亚麻籽粉
每天食用两小勺亚麻籽粉,可以将其洒在沙拉和蔬菜中,可以把它混合在不加糖的苹果酱里。
3、多吃豆类
豆类(所有形式的豆类)是最好的膳食纤维来源。
4、增加蔬菜摄入量
蔬菜不仅是优质的纤维来源,还能够增加抗氧化剂和植物营养素的摄入量。
5、减少糖摄入
摄糖过多是肠道炎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6、多吃十字花科蔬菜
如圆白菜、花椰菜、西兰花等,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强肠道肠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
7、主食粗细搭配
8、多吃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9、每天食用一点坚果
10、必要时补充适量无糖无添加剂的可溶性/不可溶性纤维补充剂。
往期推荐
维生素D——没我们想象的简单
重要的健康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
功能医学诊疗思维与方法之——信息采集
衰老的“元凶”——氧化应激
功能医学诊疗工具之——功能营养素补充剂
来源:《功能医学》
主编:厉昀
编辑:王丹
排版:万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