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43岁。患有慢性胃病多年,近几年来常有上腹饱胀、嗳气、打嗝、烧心、反酸等症状,少量进食就有上腹饱胀感,时好时坏,医院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多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在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无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病史。
张先生用过很多胃药,治疗效果欠佳,为此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总是缠绵不愈?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时刻因症状而反复地侵袭他,对胃癌的担忧更使他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工作。
他到处求医,到处用药,但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最近张先生又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使张先生更是一头雾水,怎么“浅表性胃炎”未好,又添新的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临床表现的区别
大多数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常没有症状,或者仅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上腹部隐隐作痛、餐后饱胀、反酸、食欲减退等等,但是这些症状的轻重并不反映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如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可能贫血、消瘦、腹泻、舌头发炎,胃粘膜糜烂的病人上腹部的疼痛比较明显,还会在呕吐、排便中带血。这些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比如腹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其特点是: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治疗方面的区别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粘膜病理学变化。由于大部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都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原则上都应该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部分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并可以阻止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抑酸、促动力、消化酶、保护胃粘膜等药物。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者可选择促动力药,伴胆汁反流可加结合胆酸的胃粘膜保护药,若有胃粘膜的糜烂、出血者可用抑酸药,促进粘膜的修复。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以改善症状为主的对症治疗,我国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出检查后再治疗,或根据症状与进食的关系先进行经验治疗这2个步骤。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促胃肠动力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用的的药。若餐前上腹痛,考虑是空腹胃粘膜受胃酸或胆汁的刺激引起,那么饮食上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避免胃空腹,或辅助抑酸药,减少胃酸的分泌,以减轻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调节障碍,表现为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病理生理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敏感性、脑-肠轴调控功能的异常和某些神经介质及神经肽类物质分泌的异常。对于这类患者,常需要认知和行为治疗,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必要时与抗焦虑抑郁药治疗。
小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都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两者主要的区别是慢性胃炎是器质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疾病。现代医学非常重视仪器和化验检查结果的阳性发现,不太重视甚至忽视检查没有阳性发现病例。这种情况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尤为常见,常常把功能性消化不良混淆为慢性胃炎,导致病人病情迁延,反复就诊,反复检查,造成病人痛苦不堪和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人们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医院简介
医院是大型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是中国科医院医院,重庆市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重庆市工伤医疗保险、重庆市商业医疗保险、两江新区民政救助定点医疗机构,重庆市两江新区“两病”诊治定点诊治机构医院。
现有一批来自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中国科医院的教授专家团队,亲临坐诊和手术。
医院拥有进口四维彩超、电子胃肠镜、监护系统、全自动生化仪、进口16排CT、DR、德国WOLF宫腹腔镜、进口麻醉机、钬激光等现代化医疗设施设备。
现开设有内科、外科、骨科、妇科、产科、儿科、麻醉科、眼耳鼻喉科、急诊医学科、口腔科、中医科、疼痛理疗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