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疾病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疾病
疾病饮食

抗击疫情恐慌心理丨北师大心理学部开通心理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

作者

北师大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熊珂伟

“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疾病可防可控,但前提是我们要防要控。这些天,我们已经在朋友圈看到了各种在医学上预防病毒的方法。但随着病毒在肆虐,城在封,群体活动在禁止,信息不透明且延迟……我们的心弦也在不停地被重重敲击。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防控我们心理上的“疫情”呢?

许多人都发现,这几天来,自己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自北师大心理学部27日上午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以来,许多来咨询的大众表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和恐惧。这些变化正常吗?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太长不看版

一、变化篇

1、在面对突然的或长期持续的巨大压力时,我们会进入一种叫“应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较往常会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发生许多改变。如果我们正处在应激的前两个阶段,那么我们会出现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这能够帮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克服困难。

2、情绪上,我们可能会比以往感到波动变得更大、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并往往伴随多种复杂的感受。生理上,我们可能会感到身体上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身体颤抖、食欲变化等。思维上,我们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做决定犹豫不决等变化。行为上,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吸烟或饮酒、进食,睡眠发生变化、社交变化等。

3、当我们处在应激的状态中时,若通过自己或身边人的帮助能让自己有好转,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伤害到自己或他人,以前能做的事现在依然也能做,并且不会因此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话,那么这些改变都在正常的范围内,无需过度担心或害怕。

4、我们的应激状态会随着压力的缓解而缓解,或随着自己对压力的逐渐适应而缓解。

5、如果应激持续存在,难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身边人的帮助好转,或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社交或工作,那么这是值得注意的健康问题,需要寻求他人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二、自助篇

1、接纳改变:若我们的改变在应激的前两个阶段,那么这些改变都是正常的。接纳改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

2、更好地与情绪共处:我们可以通过接纳情绪、合理宣泄情绪、与他人诉说,和照顾自己的情绪的方式让我们在疫情中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3、采取一些思维策略: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些认知技术,增加思维的灵活性、考虑更多可能性的方式,让我们走出思维怪圈。

4、采取一些行动策略:我们可以尝试保持生活节奏的稳定性,和进行身体劳动和具体工作。

5、尝试一些放松技术:我们也可以尝试些心理学上普遍认可并有效的放松技术,如腹式呼吸、着陆技术、肌肉放松技术等。

这篇文章将从情绪反应、生理反应、思维反应和行为反应这四个方面,带大家看看我们在疫情压力下可能会出现哪些正常的变化,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应对这些反应。

我们在压力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应激(Stress)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

因为本次疫情持续的时间较长,且仍在发展,所以人们通常会处在一种慢性的应激状态。应激状态通常被分为警觉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当我们处在前面两个阶段时,尽管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整体而言我们会发生的变化都在正常和可控的范围内。下面是人们在此次疫情中在应激的前两个阶段时会有的变化:

1、情绪反应

不同的人,随着自己处境的不同(如离疫区的远近、身边是否有人感染、自己是否感染等),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可能会比以往波动性更大、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种类更加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疫情中,我们身上会出现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在压力中有着适当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困难。下列是我们在面对压力时可能会体验到的一些情绪反应。

·焦虑与恐惧: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我们中有50%以上的人会因为病毒在传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和恐惧,会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甚至对自己能做的感到不知所措和不确定,令自己难以放松。同时,也有许多人为了应对眼前和未来的困难,反而会因为焦虑而比平时更加精力旺盛。

·怀疑、疑病: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20%左右的人会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新型肺炎了。我们会因为病毒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或他人的卫生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有着更多的怀疑,医院就诊时怀疑各种检查结果和医生。

·愤怒: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悲伤、抑郁: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10%的人会出现抑郁情绪。随着疫情的不断严重和持续,我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绝望,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仿佛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济于事。而这些都会令我们感到悲伤,让我们沉浸在痛苦中,觉得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并变得更容易哭泣。

·愧疚:虽然许多人离疫区较远,自己也未患病,但有可能因为来自疫区的新闻,以及身边亲友健康状况的波动而感到愧疚不安,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甚至会认为患病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易波动:在疫情压力和其他压力与事件中,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为波动,变得更容易受到惊吓或恐慌。

·精疲力竭、麻木:当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中,而自己的应对或他人对自己帮助无法缓解自己的困难时,我们的生理资源或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我们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继而对压力感到麻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更加专注自己的状态、照顾自己,来让自己恢复起来。若通过各种方式都无法让自己好转,则我们可能进入了应激的第三阶段,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健康问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

·“英勇无比”:很多人会在病毒和疫情前变得情绪高涨,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懈可击。但我们对疫情严重性的否认和对自己的自恋并不能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变得更健康。这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和风险的表现,十分值得重视!

2、生理反应

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20%的人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生理上的反应。

·腹痛、腹泻:腹痛、腹泻会是我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经常会出现的生理反应。回忆一下我们在重大考试、面试之前的表现,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经历?

·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我们的肚子、头部、肩颈腰背等肌肉处,会因为压力和情绪的影响出现无明确原因(如没有外伤、没有生理疾病)的疼痛。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肌肉因为压力和情绪的影响一直保持在收缩状态,从而导致酸痛感。

·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巨大的压力会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而让我们体验到这些变化。这实际上是我们的身体在调动资源应对压力的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无大碍。

·食欲变化:在巨大的压力和情绪下,我们的食欲会降低或升高。如果这种饮食的变化未影响到身体健康,则无需惊慌。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需要将自己在压力中的生理反应与患生理疾病后出现的生理反应做出区分。当大家出现这些生理反应时,需要先停下来看一看,自己近期是否处在了较大的压力或情绪中。而通常,当自己的压力得到缓解时,情绪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若对自己的生理反应没有把握,则可以参照下疑似感染的相关症状,或在线上平台问诊(相关资源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tnw.com/zljb/11951.html